思维、言语及想象
思维概述
思维的定义和特征
思维的定义
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,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,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。
思维的特征
- 思维的间接性
- 思维的概括性
正是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,所以人的认识又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。
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
- 分析与综合
- 抽象与概括
思维的种类
动作思维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
根据思维的形态,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。
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
-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不同,可以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。
-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,又叫求异思维。
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。
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
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,可以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。
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
概念形成
概念的内涵和外延
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,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。
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。
概念形成
概念形成或叫概念的掌握,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,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。
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。
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,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,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。
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
问题解决的定义
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 的一个途径就是问题解决。
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,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,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。
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
- 迁移的作用
迁移有两类,即正迁移和负迁移。 - 原型启发的作用
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,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,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。- 定势的作用
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,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,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。
- 定势的作用
语言与言语
语言与言语
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。
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。
言语是心理现象。
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,言语离不开语言,语言也离不开言语。
言语活动的形式
外部言语及其种类
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。外部言语又可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;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。
- 对话言语
- 独白言语
- 书面言语
内部言语及其特点
内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,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、不出声的言语。内部言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:
- 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
- 言语的减缩性
- 速度快
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
运动型言语中枢
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时,表现为说话迟钝、费力、不能说出连贯、流畅的语言,这种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。
听觉型言语中枢
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的患者,他的听觉器官还是正常的,所以仍能听到声音,但却不能分辨语音,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,这种言语缺陷叫接受性失语症。
视觉性言语中枢
位于顶叶、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,叫视觉性言语中枢。这一中枢受到损伤的患者,能看到字词,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。这种言语缺陷叫失读症。
书写中枢
位于额中回,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,叫书写中枢。这一中枢受到损伤的患者,其他运动机能正常,却不能写字、绘画。这种言语缺陷叫失写症。
表象和想象
表象和想象的定义
表象就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。不过,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。
想象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,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,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。
想象来源于表象,却和表象有本质上的差别。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,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;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,它创造出来了新的形象,具有创造性,属于思维的范畴。
想象的种类
无意想象
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。
幻觉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。
有意想象
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、意图和任务的影响,有意识的进行的想象。有意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、再造想象和幻想。
- 创造想象
- 再造想象
- 幻想
- 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。
- 幻想是指向未来。
意识与注意
意识概述
意识
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,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,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,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。
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, 或者说是觉知,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,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。所以,意识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,如感知、思维、情感和欲望,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。
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,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、管理和调节的作用。
无意识
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,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,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,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。
几种不同的无意识状态
睡眠
人的一生大约有1/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.
脑电波的变化有如下规律: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,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-30赫兹,波幅较小的β波;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,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-13赫兹,波幅稍大的α波;在睡眠状态下,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、波幅更大的θ波和δ波。
根据脑电波的变化,可以将睡眠分为如下四个阶段:
- 第一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较低,波幅较小。在这一阶段里,身体放松,呼吸变慢,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,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。
-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、频率高、波幅大的脑电波,叫睡眠锭。在这一阶段里,个体很难被叫醒,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。
- 第三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,波幅更大,出现δ波,有时会出现睡眠锭。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。
- 第四阶段的脑电波大都呈现为δ波。在这一阶段里,肌肉进一步放松,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都会变慢,称为深度睡眠阶段。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,且前半夜长,后半夜短。
这四个阶段大约要90分钟。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。这一阶段δ波消失,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,梦境开始出现,这一阶段持续5-10分钟。
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之后,又会重复上述睡眠的四个阶段,第四个睡眠阶段结束之后,又会出现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阶段,而且时间会比第一次长,直至最后一次可长达1个小时。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,直至醒来。不过,随着黎明的渐渐到来,第四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。
深度睡眠阶段所占的比例加大,睡眠的效率就能提高。
从进化的角度来说,睡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的作用。
梦
通过仪器能够监测人的睡眠过程,例如,用脑电仪提供的脑电波的变化或用眼动仪测定的眼球运动。
梦境有很多特点,包括梦境的不连续性、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。
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,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。
如果对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进行剥夺,即进行梦剥夺,被剥夺者次日醒来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,好像没睡好觉,心里觉得不踏实。第二天继续进行梦剥夺的话,被剥夺者就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,情绪低沉,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。
注意概述
注意的定义
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导和集中。意识的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,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对象,只能选择某些对象,舍弃另一些对象。意识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的对象上,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。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,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。
注意的种类
- 无意注意
- 有意注意
- 有意后注意
注意的特征
注意广度
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,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。注意广度约是7±2,即5-9个项目。
注意的稳定性
稳定性指对选择的对象能稳定的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。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,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,叫做注意的起伏,或注意的动摇。注意起伏是正常的主义现象,它具有防止疲劳、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。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做注意分散。
注意转移
注意转移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,主动的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。
注意分配
指在同一时间内,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,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对象。注意分配的条件:
- 所从事的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是非常熟练的,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。
- 所从事的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,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。
- 不同感觉通道。